李世民总觉得,朝廷内部有一股势力,在极力的掩饰着某种真相。
他们引开自己的视线,到底是想隐藏什么重要机密?
襄侯孟凡不过只是他们玩弄的障眼法罢了。
而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侯爷,也确实是这出障眼法最好的人选。
他名动两京,又富可敌国。而且还是朝廷的功勋重臣。
若不是他一味辞官不受,这时候最起码也应该与眼前的刘政会在同一品级。
可也正是因为他总是辞官不受,游离于朝廷之外,才会被有些别有用心之人,拿他来作文章。
这样一个散闲的侯爷,跟谁都不沾边,也从不参与党争。利用他不会有任何一方出来阻挠,事后也不会有任何一方会遭到反噬。
因为,如果自己真的采信了他们的举告,而治了襄侯的罪。将来人们只会说,那是陛下的旨意,而不会有人想到,到底是哪个臣子举发了襄侯。
这些人可真是恶毒啊。
不管自己会不会相信这件事,他们都能够从中渔利。
如今,只有自己装作视而不见,才会让这些人的计划真正落空。
可如果这样做了,势必又会打草惊蛇,再让这些蛰伏得更深。
这些人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已经看穿了他们的阴谋。
那么自己就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想借用孟凡,来掩盖一个怎样的真相!
李世民矛盾了,到底要不要治襄侯孟凡的罪?若是治了襄侯孟凡的罪,这罪的上限又在哪里呢?
刘政会所奏的七宗罪,不用桩桩件件属实,只要有一两件是真实的,就够襄侯死上一百回。
这些人应该也知道,治襄侯死罪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对这件事的关注度。
只要自己的眼睛放在了这件事上,那么相应的在其它事情上,关注度自然就会降低。
李世民心中豁然开朗,重重的一掌拍打在御案之上,愤然说道:“襄侯竟敢如此胆大枉为,来人啦,速招大理寺卿刘德威前来觐见。”
中贵人王德答应一声,急忙走出殿外。
李世民转而看向刘政会,语气和缓的说道:“你所奏之事,朕会令大理寺严加查办,你可将一应证据转交大理寺卿刘德威收存。待案情明了之后,朕自会处置。你就先下去吧。”
“陛下圣明。”刘政会山呼再拜,将奏折奉上御案,缓缓退出了甘露殿外。
襄侯也确实需要管教管教了,自从上次他拒绝了长乐公主的一片盛情之后,李世民就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太看重儿女私情的男人,鲜少有能成就大事者,但襄侯却是个大大的例外。
襄侯的例子,李世民生平仅见。
因此他对这个少年格外关心。
尽管如此,他近期的所作所为,却仍然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