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处亮不敢惊动圣驾,暗自加强了军营中的戒备,又明查暗访了其它各卫。
这一查不打紧,他们居然惊奇的发现,十六卫军中,一个月以前,一共失踪了一百二十多人。
这些人都是大唐的精锐,个个都是有身份的功臣。无端弃官他去,十分不合情理。
十六卫的士卒,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兵,而是官。
像千牛卫,勋卫,翊卫等等,都是有品阶的侍卫,宰相门相七品官。天子的护卫,最末等的也是正八品下。
这些人将来的上升空间极大,只需要一场战役,或者某次护驾有功,就能够升任职事官,甚至成为将军。
当朝的许多将校,当年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千牛卫而已。
他们弃官不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些人又到底去了哪里?
他们又都是些什么人?
程处亮费尽神思,也没能查出这些人真正的来历。
只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潞国公侯君集的帐前效力。
并跟随侯君集立下卓越战功,因功进入十六卫军中。
这些人还大多都是胡人,或有胡人的血统。
不过,光凭这一点也说明不了什么。
这些人在跟随侯君集的同时,也跟随过其将领。侯君集又是大唐仅次于李靖的,能征惯战的将军。
自李世民登基以来,大小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虽然他从来没任过主帅,立下的功勋却也差实不小。
从他麾下进入十六卫军中的士卒,大有人在,有几个还升到了高位。
因此,这一点倒也不足为奇。
大唐与突厥和吐谷浑,经历大大小小上百仗,朝廷也俘获了大量胡人俘虏,最终都加入了唐军的阵列。
但如果这两样东西都蹊跷的结合到了一起,就不得不令人起疑。
这些人不仅是胡人,还是曾在侯君集帐前效力的胡人。
这就有点难以解释了。
因此,程处亮才决定参侯君集一本。
李世民也才怀疑到侯君集身上。
又因为侯君集曾经主动提起,要孟凡率领神机营将士,襄助其平定高昌国。
被李世民拒绝之后,他又暗中联络刘政会等人,一同参奏孟凡七宗大罪,这就不得不让李世民多长了个心眼。
种种迹象表明,潞国公与襄侯之间,一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是敌对的。
虽然李世民还不知道,这两个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是怎么产生这种敌对关系的。
但他们同在李靖麾下任职,共同参与了征伐吐谷浑的战役。
说明这两个人之间,曾经还是有过交集的。从那些失踪的十六卫禁军身上,他似乎嗅到了某种凶险的气息。
李世民相信襄侯的忠诚,他的所有产业几乎都在长安。家人也在长安,听说最近还生了个儿子,并且正在谋求为自己的弟弟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这样的人,其荣华富贵,全部都寄予朝廷一身,他又怎么会无端跟朝廷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