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前线,西平王慕容顺的大帐内。
慕容顺听完斥侯传回的消息,脸上阴晴不定,疑虑重重。
自己与李道宗部夹住积石山口,左右呼应,在此苦守了一个多月,才终于盼来了朝廷的援军,援军的领兵大帅,还是自己的故交襄侯孟凡。
可对言却止步于距此三十里之外的饮马滩前,安营扎寨,寸步不前。还给自己带回这样的消息。
自己到底该不该相信他呢?毕竟,襄侯只是朝廷新近才崛起的新秀,从来就没有独自主持过任何一场战役。
从战术层面上来讲,襄侯让出吐谷浑军好不容易才守住的积石山防线,几乎等同于自掘坟墓。
过了积石山,再往北几乎是一片坦途。
到时吐蕃军占领了积石山防线,再想从他们手里夺回来,不付出十倍的代价根本不可能。
除非襄侯有更大的战略上的考量,否则,即使是真如襄侯所言,在襄侯的身后,还有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唐军也仍然很难占据主动。
谁占据了积石山,谁就拥有了吐谷浑战场的主动权。
当年,卫国公的征西军,正是因为孟凡事先占据了积石山,才吸引来吐谷浑的全部主力,然后才给卫国公围而歼之创造了机会。使得西征军大获全胜。
前事历历在目,可襄侯这次却为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慕容顺实在想不能,孟凡的心里到底有何意图。
但仅就个人感情而言,慕容愿意选择完全相信这位老朋友。
没有孟凡当年的相助,他不可能继承祖宗的宗庙,活到今天。
襄侯对他有救命之恩,假如襄侯真要他的命,他也会毫不吝啬的还给他。
慕容顺咬碎了钢牙,最终还是选择了无条件的相信襄侯。
慕容顺知道,此事关系重大,遂派人将镇守吐谷浑的唐将李道宗也一对召进帐中,将襄侯孟凡托人带过来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了他。
李道宗闻言大吃一惊,连声说道:“不可,绝对不可。王爷与末将苦守了这么多时日,无数将士血染沙场才守住的战略要地,岂能因一个人的几句轻巧话,就擅自撤走。王爷如此真的选择相信了他,如何对得起那些死难的将士们。”
慕容顺就知道,李道宗决计不会相信孟凡的部署。
但此刻他们二人的生死,已经全都系于襄侯一身。如果得不到襄侯的帮助,他们最终都会死于吐蕃人之手。
“大总管年少猛浪,缺乏对敌经验,情有可原。但这件事却万万听不得他的安排。以末将之见,咱们还是益敦促襄侯前来与大军会师。然后合兵一处,寻机与敌人决战。如此方为上策。”李道宗侃侃而谈,对孟凡的计划颇为不屑。
慕容顺不置可否,低头沉思了一阵之后,接着说道:“本王以为,襄侯绝非无的放矢。他既然叫我们如此行事,必有深意。若是我们没能与他保持同步,将来出现什么变故,谁来负这个战败的责任?”
李道宗沉默了。
凭心而论,再这样守下去,他在吐谷浑驻守的这点老兄弟,就会拼个净光。
到那时,即使是战胜了,与他脸上也没什么光彩。
弟兄们都战死了,只留下他一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若是依大总管孟凡之言,倒是对老兄弟们都有个交待。
反正到最后由大总管承担责任。
陛下已经将此战的决策权全都交给了这位总管,自己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