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忍不住翻开来描了一眼,只见上面第一行写道:天下士族第一等,山东博陵崔氏,家主崔民干……
这还了得?
王德忍不住扫了一眼偏殿,黄门侍郎崔民干就在偏殿待命,时刻准备着为皇帝起草文书。
恐怕刚才陛下的话,他也已经听见了。
可怜许国公,不懂陛下的心思。以为陛下要的《氏族志》,是和前代相同的谱籍,因此才按魏晋旧制,编撰了这本《氏族志》。
魏晋以来,朝廷选官一向是依谱籍划分门第,看各门第历代做官的情况来选拔官员。
所以士族之家,都是累世做官,真成了有种的王侯将相。
隋文帝时,为了打破这种门第取仕的传统,遂创造了科举制度。
但门阀世家盘踞朝堂,根深蒂固,科举取仕根本无力开展。
李世民正是想用新的《氏族志》确立皇权的地位,哪里是想要魏晋以来的传统谱籍?
高士廉不明就里,一头撞在了枪口上,才让李世民大失所望。
还在尚书省政事堂等着陛下批示的许国公高士廉,听说陛下浏览了氏族志后颇为不悦,吓了一跳。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跟着小黄门,一道进了宫。
来到甘露殿上,高士廉倒身欲拜,口中高呼:“老臣参见陛下。”
李世民迎上前来,扶住他道:“舅父年老体衰,就免了吧。这本氏族志你拿回去,叫韦挺,岑文本他们多用点心,重新呈来我看。”
“陛下的意思是……”高士廉陪着小心,盯着李世民,嗫嚅道。
“朕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国舅可明白?”
“老臣明白,这次老臣一定嘱咐他们,深刻体会陛下这四个字的含义。”高士廉战战兢兢,赶紧抱过了书册,出了殿门。
实事求是,这四字太笼统。陛下要的,显然不是一般的实事求是。
若说怀中的这部《氏族志》失实,那倒也不至于。
书吏们反复查证了大量氏族资料,又走访了各大氏族在长安有官身的子弟,才编成此书。
陛下要的实事求是,到底指的什么呢?
高士廉走到门口,悄悄的给中贵人王德使了个眼色。二人遂一同出了殿门。
高士廉把王德拉到墙根下,问道:“老朽有一事请教王公公,圣上看了氏族志后,说过些什么没?”
王德陪笑道:“国舅爷折煞奴才了,何谈请教。老奴告诉国舅爷就是了。这本册子,圣上根本就只看了一眼,就直接把它扔在了地上。然后说道,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全靠联姻巩固自身,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也敢枉称天下第一士族?简直岂有此理。”
“就这一句?”高士廉狐疑的问道。
“就这一句。然后陛下就让老奴派人去请国舅爷前来问话。”王德道。
高士廉拱手道:“如此,多谢公公了。”
“不敢,不敢,老奴送送您。”王德客气的搀扶着高士廉。后者身子微微晃动,显然对陛下的言辞大为震动。
“不必,公公侍候圣上,劳苦功高。岂敢劳公公大驾。”
高士廉撇开王德的手,缓缓向宫门走去。
看来,陛下是要以这本氏族志为契机,动士族门阀的蛋糕了。
结合到这几年,陛下一再提科举取仕的重要性,有意识的扶植关中新贵,就能看出端倪。
但氏族志的编撰,一直都是遵循魏晋时期的谱学传统,以门第间累代做官的情况,来评定等级。
所以博陵崔氏才被评为了第一等。
如果不按魏晋传统,又要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令陛下满意呢?
高士廉觉得自己脑袋都大了一圈,不知该从何着手。
回味起刚才王德所言,他忽然眼前一亮。
“天下第一等,天下第一等。”他嘴里嘟囔着,翻开氏族志的第一卷,那上面写道:天下士族第一等,山东博陵崔氏,家主崔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