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李世民便带着王德一道,信步来到了宏德殿。
王德悄悄的派了个小黄门,将守门的侍卫和宫人全都遣开。
李世民悄然进了殿内,但见殿内满目萧索,甚是凄凉,李世民内心颇感自责。
自己忙于政务,对幼子疏于照管,竟至他的住所荒凉到这般境地。
宏德殿年久失修,到处都透露着陈旧的气息。大堂内灯火寥寥,光线十分昏暗。
书房里亮着一盏昏黄的油灯,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正是李治的声音。
李世民信步来到书房,正看见晋王李治伏案读书,聚精会神。
王德见状,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就准备上前去提醒李治接驾。
李世民摆摆手,悄然退出了屋门,沿着门前的青石小径,一路向自己的寢宫走来。
晋王一向与事无争,勤学上进。与以往并无出入,这令李世民很是欣慰。
但此子也并非全无缺点,他性格懦弱,缺乏锐气,恐非开拓之君。
他曾经拿这一点,与长孙无忌探讨过,长孙无忌却道:陛下已然完成了开拓疆土的重任,将来的大唐也许不再需要拥有开拓意识的君主,只要是个好的守成之君足矣。
以此来论,晋王李治当真就是自己需要的完美太子。
这样的人坐了江山,虽然不会有太大的成绩,却也不至于使我李唐江山二世而亡。
想起李淳风预测的那个可怕的预言,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
李世民就后背生凉,对选太子的重要性又多了一重认识。
太子如果选得好,将来江山稳固,那个预言自然不会成真。
李唐江山的未来,全在自己手里。
如今,立太子就只剩下了两个人选,不是李恪,便是李治。
李世民是更倾向于李恪的。
但立太子事关重大,除了他自己,还有一个人的意见至关重要,这个人便是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后党的尊荣不可不考虑,假如立李恪为太子,恐怕后党长孙无忌不支持,到时横生枝节,反而不美。
如今长孙家在朝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如果立太子这件事处置不当,将来必生祸乱。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就在甘露殿中接见了长孙无忌。
君臣二人相互问候了一番之后,李世民便说道:“辅机呀,外面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都在提立太子之事。别人的意见都无足轻重,朕想再问你一句,如果依照你的主意,你想立谁为君?”
长孙无忌毫不犹豫的说道:“陛下问臣这个问题,已经是第三遍了,臣还是那句话,力保晋王李治入主东宫。”
李世民笑道:“蜀王李恪难道就不行吗?他虽非你长孙家血脉,却也是朕的儿子,这个儿子最像朕,英明果敢,又是两朝皇室血脉,尊贵无比,立他难道不行吗?他也是你外甥,又没有亲舅舅,将来你还是国舅,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长孙无忌道:“正因为他是两朝血脉,诚恐前朝余孽死灰复燃,铸成大错,陛下不见李佑谋反,正是借助了前朝余孽之力。说句不好听的,如今陛下健在,尚能弹压,将来一旦陛下龙御殡天,前朝旧党携新皇之威,必定在朝堂中大行其道,何况杨妃还如此年轻,焉知将来不会扶植杨家东山再起。”
当年隋文帝杨坚正是外戚起家,才当上的皇帝。这倒是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
李世民犹豫了,长孙无忌所言非虚,李恪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血脉十分敏感,当朝还有许多臣工的祖上,曾经受过隋朝的恩惠。长孙无忌设想的那些情形,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出现。若想说服长孙无忌,谈何容易。
何况晋王李治并无大过,又曾莫名中毒,令李世民深为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