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李治常年住在宫中,又是幼子,父子经常见面,倒比其它几个儿子更加亲近一些。
长孙无忌倒是不藏着掖着,力保晋王的驾势让人莫名的心寒。
他担心杨家的势力死灰复燃,却不知道,李世民同样也有自己的担心。
李治身为幼子,年纪尚小,见识浅薄。万一将来继承皇位,必定得有辅政大臣。
而这位辅政大臣的人选,于公于私都少不了他长孙家。
长孙家要是凭此坐大,又有谁能够约束得了呢?
长孙无忌忠于唐室,难保他的儿孙们还能如此效忠。
任谁坐大,都不利于李家的统治。
李世民决心再听取一个人的意见。
这天夜里,遂连夜召见了襄国公孟凡入宫。
李世民将心中所虑告知于孟凡,想要看看他的态度。
孟凡深知,此次夜谈,不仅关系到李恪的前程,更关系到孟氏一门的荣辱。
李世民将考查了三子之后的情形,告知了孟凡,请孟凡定夺,该立谁为太子。
孟凡笑着说道:“陛下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已然有了答案,何必再来问微臣?”
李世民骂道:“好你个滑头的附马,以朕看,你不像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倒像是个耄耋老者,满肚子都是花花肠子。”
无论李世民如何试探,孟凡都谨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多说一个字。
李世民大失所望,只得放他出了宫。
第二天朝堂之上,李世民接到了出使高句丽的使臣发回的消息。
渊盖苏文接到李世民的去信之后,态度十分傲慢,怒斥使者多管闲事,并宣称即日起,高句丽国晋升为帝国。
其国主自称皇帝,不再是大唐的藩属,与大唐各守疆界,井水不犯河水。
渊盖苏文嘲讽大唐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大唐四处攻略就可以,高句丽攻打新罗却不行。
他渊盖苏文偏不信这个邪,既然大唐可以攻略四方,那么高句丽也可以。
高句丽立国六百年,论起来是大唐的老祖宗,大唐能做的事,高句丽都能。
……
李世民读了使臣发回的消息,勃然大怒,决心御驾亲征,起兵征讨高句丽。
群臣劝阻,李世民不为所动,坚持己见。
对三个儿子的考察提醒了他,让他接近暮年又横生出一股旷世豪情,誓要在自己离开人世之前,扫平四海,为大唐的江山开万世之太平。
群臣见无法劝阻,请立太子,言国不可一日无君。
陛下亲征,国中空虚,必须太子坐阵,方能威压四方。
李世民退朝,宣布改日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