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虽然将信将疑,但回府之后,却仍然遵从孟凡的指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只醉心于兵书,就算是闲暇之时,也不过是时常来天香楼中小坐休息,明面上从不与任何朝臣来往。
只有中书侍郎岑文本,经常会与他一同在天香楼中对饮,对时政稍加点评。
每次都是岑文本说,李恪只默默的张着两只耳朵听。偶尔发一两句问,便不再多话。
就连岑文本都惊异于李恪的变化。
他本以为朝中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李恪定然会颓废至极。
不想此人却好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处事仍然泰然自若。
岑文本显然也看出了陛下的深意,因此对李泰并不看好。
可叹当朝百官大部分却如同睁眼的瞎子一般,看不透事情的本质。
这段时间,陛下已传旨兵部,命令关中三十六个折冲府征发兵员,开始为征伐高句丽作准备。
同时,也下令京城进入备战状态 ,开始实行严格的宵禁政策。
不仅如此 ,李世民业已吩咐房相前往洛阳,总督大军粮草的调拨和转运。
自孟凡出资,在洛水之上与河南府共建了洛阳最大的码头,立德码头开始。
洛阳便成了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使得调运物资的效率,几乎成了过去的三倍。
不出一个月,光是粮草就筹集了六十万担,已经由水路,运往东部。
如今国富民强,关中接连大熟,粮草倒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兵员。
隋炀帝征伐辽东的时候,由于徭役沉重,人们纷纷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朝廷的征发。
李世民吸取前朝的教训,为了不重蹈隋炀帝杨广的复辙,决定此次征兵不再强制士卒加入,而是采取自愿的形式。
但关中百姓们对于东征高句丽讳莫如深,朝廷鼓动了一个多月,粮草都已全部齐备,才只得到了三千兵员。
李世民无奈,只得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
又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六万,向辽东进军。
李世民则亲率飞骑营精锐三千,神机营募兵一万在后压阵。
队伍出发之日,长安城内欢声雷动,百姓夹道欢送。
直到皇帝率领队伍兴驾出京,关中的百姓们才相信,陛下这次真的不会强制征兵。
陛下都能为百姓考虑,百姓岂能没有忠君爱国之心?
直到这个时候,关中士卒们才反省了自己的行为,纷纷想追随陛下的脚步出征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