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大可不必如此着急,”孟凡淡然一笑,抬起头来,正视着李恪,“国舅爷虽有手段,然魏王失了圣心已是事实。王爷如今要做的,就是不要犯错误,特别是不要犯原则性的错误。则王爷在陛下心目中,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来日陛下下定决心,废除太子之日,也即是王爷入主东宫之时。”
自李承乾谋反直到现在,废除太子的明文诏书一直没有下发。太子李承乾还一直被关在刑部的监牢里,等候发落。
百官们再三催促皇帝下发明文诏书废除太子,皇帝方面却迟迟没有动静。
皇帝在等,百官也在等,他们在等什么呢?都在等一个可堪大任的皇子浮出水面。
这时候,没有犯过任何大错误的李恪,反而成了皇帝心目中最为合适的人选。
不管长孙无忌如何耍手段,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李恪犯错误,犯一个比魏王李泰还要大的错误。
一旦蜀王也同样失去圣心,那么两两相较,皇帝就不再只是关注蜀王一人了。
“先生的意思是,让小王什么都不要做?”李恪疑惑的问道。
孟凡道:“正是,如今之势,一动不如一静。王爷已经胜券在握,又何须与他们去争一时之长短?王爷不作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其它一切就交给在下来办。如果在下所料不错的话,陛下等不了太长时间了。”
李恪心里一惊,连忙道:“先生此言何意?你是说,父皇他很快就会有决择?”
“正是,东北方军情紧急,陛下是不会坐以待毙的。我已得到消息,陛下此次准备御驾亲征高句丽,已暗中命户部调拨粮草,押往京师的军粮工厂。在下的军械厂也已得到订单,恐怕此次高句丽一役势在必行。陛下东行之前,一定会先将国中之事安排妥帖,所以我料到,陛下很快就会有决策。这种时候,王爷踏错一步,必将招致满盘皆输。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做,什么人也不见,只一心求陛下早点将你放出京师为上。”
李恪听了此语,将信将疑。魏王和长孙无忌的打算,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但附马都尉的话也不无道理。
“若是父皇真的答应了本王的要求,将本王放出京师,岂非弄巧成掘?”李恪担心的说道。
“哈哈哈哈。”
孟凡不自觉的笑了,又觉得在自己主君面前,有碍主君之颜面。
因此他止住笑声,盯着李恪道:“王爷多虑了,王爷只需照着在下所言,定能稳操胜券。至于剩下的事,就让在下去办。他们不是想耍手段吗?在下也正想会一会这位国舅爷,反正不久的将来,咱们与这位国舅爷,也必将有一场正面交锋。”
他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他原本计划,等李恪入主东宫之后,再来处理长孙家。
但现在看来,长孙家自己已经先沉不住气,要主动跳出来与他为难了。
他早就料到,以蜀王李恪的身世背景,如果想当上太子,得到长孙家首肯是必要的。
就算李世民要选择李恪,也必定会想办法保住长孙家的尊荣。最有可能的就是,让李恪认长孙无忌这个舅舅,并由长孙无忌扶保李恪登基,并成为李恪的辅政大臣之一。
但长孙无忌显然不会主动选择李恪,除非他别无选择。
他可以为了家族尊荣而被迫选了自己不喜欢的魏王李泰,就有可能舍弃李泰,而选择与蜀王李恪合作。
只要他能看清楚,只有李恪才是唯一的天选之子。
而要让他看清楚这一切,当然需要一番周折,那就要看孟凡的手段了。
李恪心情忐忑的悄悄回了蜀王府,连夜写就了一纸奏书,再次请求父皇放自己出京就藩。
书中言辞之恳切,心志之坚定更胜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