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驿,征辽军中军大营。
大帐内,李世民就着灯火阅览着前军传回的奏报。
据军报上的消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已率领六万胡兵到达幽州。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也已兵临东莱,正准备凭借水师渡海。
只等开春雪化,陛下亲至前线,便要展开全面攻势。
“好好好,李绩不愧一代名将,兵贵神速。才不过这几天光景,他的人马就已经到幽州了。”
“张亮也是好样的,过去朕倒没发现,他还有这方面的才能。他向来以情报见长,没想到指挥军队,也是这般得心应手。”
帐下两边,分别坐着齐国公长孙无忌和襄国公孟凡。
长孙无忌笑着附和道:“君王圣明,所以臣下才能人尽其用。这实在是陛下的功劳啊。”
“齐国公所言甚是,有了周文王,姜尚才有施展才华的土壤。有了齐桓公,管忡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如若君主不够贤明,即使有忠臣良将,又如之奈何?陛下不见,纣王有比干,幽王有伯宜,此皆善良忠直之辈,却上不能为国效命,下不能安顿黎民,全都是因为生不逢时,没有遇见贤明的君主啊。我等投效在陛下的朝廷中,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荣耀。”襄国公孟凡也适时夸赞道。
李世民龙颜大悦,哈哈大笑道:“附马可不常夸人,今日朕能得到附马的赞誉,朕心甚慰。朕是伯乐,也要有千里马才行。你们就是朕的千里马。”
“陛下过誉了,说起千里马,陛下的皇子们才正当其位。特别是那位蜀王殿下,英勇果敢,颇有陛下当年的风采。”襄国公孟凡装作不经意间,提起了蜀王李恪。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不禁侧目,不约而同的盯着孟凡。
“附马忽然提到蜀王,可是他来找过附马。”李世民疑心道。
孟凡慌忙离席拜倒在地,说道:“不瞒欺瞒陛下,蜀王李恪如今就在门外。他找到臣的营帐中,请求微臣代他传话。”
“哼,”李世民冷哼一声,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朕这个儿子,胆大包天,干出此等震动朝野的大事,还敢来见朕。光凭这份胆魄,倒是颇有几分当年朕的性格。只是他这肆意妄为的性子,也不怕招来他人的非议,实在是叫朕为难啦。”
李世民心想,无怪他找上附马都尉,这营里,除了附马肯给他行方便,大舅哥长孙无忌是断然不会帮助他的,辅机啊,辅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儿子夜叩营门,你却不闻不问,你可真是偏心到了极致啊。
“微臣以为,殿下这件事处置的倒也干净利落。若非殿下当机立断,陛下又怎能这么快就得到一支生力军呢。这支人马的到来,必定会大壮我军声威,平定辽东之日,一定指日可待。”孟凡颂扬道。
李世民转头看向孟凡,疑心道:“素日不曾听闻附马与蜀王有何来往,附马似乎很是欣赏你这大舅子啊。”
说着,李世民意味深长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长孙无忌暗暗心惊,难道附马什么时候已经投到了蜀王李恪麾下?
长孙无忌怒斥道:“恪儿胆大妄为,视朝廷法度如无物。要是人人都像他这般,将帅们以后还怎么带兵,陛下以后还怎么驾驭朝臣?依微臣看来,陛下应当严惩蜀王,让满朝文武都看看,不依朝廷法度办事者,即使办了一件善事,也一样会得到惩罚。”
李世民闻言,眉头紧皱。大舅哥偏心至此,也有自己刻意纵容的行为在先。倒不是一朝一夕间所能养成的。
“臣与蜀王,不过是惺惺相惜罢了。微臣设想过,如果是微臣当日在场,也同样会做出与蜀王一致的选择。这也许就是臣愿为蜀王说话的原因,请陛下明察。”孟凡直言不讳。
他知道,这种时候,需要的不再是温情默默了。
这件事之后,蜀王若不能再进一步,那他这个当谋士的,就该下台了。
蜀王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勋,虽然触犯了朝廷法度,却也情有可愿。
对方先触犯了朝廷法度,险些酿成大祸,若非蜀王当机立断,朝廷必将腹背受敌。
关中一乱,征辽大计便会如镜花水月,宣告破产。
蜀王以一己之力,拯救了整个征辽计划,这件功劳难道不大吗?就算你长孙无忌再是偏心,陛下也是长着眼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