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慢下脚步,只等李恪上前来,才故意装着大舌头,连连摇头道:“不行了,孟某不胜酒力,恐难与殿下相互扶持,这就告辞,先走一步了。”
言语之中,他是想让李恪明白,自己话里的意思。
自己为了维护你,已经在陛下的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这种时候自身都难保,你就别再火上浇油了?
可醉得东倒西歪的蜀王却好像并没有领会他话中的深意。
“本王扶你,”李恪欺身上前,一把抓住了孟凡的手腕。
“先生何以走得这般急切?难道说,本王在陛下面前的言语有所疏漏不成。”
李恪压低声音,笑着问道。
孟凡连忙看了看左右,只得顺水推舟,嘴里咕隆着连自己都听不明白的醉话,拖着李恪向自己大帐走去。
“先生今日相助之恩,本王没齿难忘……”
一路上,蜀王千恩万谢,虽然压低了声音,仍然让孟凡额头上冷汗直流。
虽然他贵为神机将军,这大营中多半都是自己的亲信。可他知道,神机营中也不乏陛下秘密安插的各种眼线。
李世民英明神武,由衷敬佩并一力拥护他的士卒们也不在少数。
他们在营中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很快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
为了不使李恪再多说什么,一回到大帐,孟凡倒头便呼呼大睡,再没给李恪说话的机会。
李恪一人歪倒在行军床前,摇晃了半天。不见孟凡清醒,只好独自一人回了舅舅给他安排的营帐中。
李恪刚刚离开,孟凡就睁开了眼睛,从行军床上起身,拨亮了案上的油灯,写好一封秘信,藏在了衣袖中。
就在孟凡忙的写信的同时,国舅长孙无忌的大帐中也灯火通明。
长孙无忌亲自手书一封,将皇帝的态度告知千里之外的外甥魏王李泰,一并连魏王在这次事件中的疏失,全都剖析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告诫他要引以为诫,事必躬亲,时时防着谯国公柴绍,不要再惹出什么麻烦来。
信写好之后,他立刻命一名亲随潜出军营,快马向长安魏王府通报此事。
国舅爷的亲随还没出军营,就被巡夜的官兵捉住,秘信很快被搜出,呈到了李世民案上。
李世民展信读来,字里行行的谆谆教诲之心,让人颇为感动。
“辅机啊,辅机,你但凡秉持着一颗公正之心,就不该看不到魏王的愚行和蜀王的胆略。朕要是依了你,我李唐江山社稷岂不成了儿戏。”李世民在心底暗自叹息。
“陛下,此人将如何处置?”负责巡夜的神机营副将问道。
“他也是奉命行事,并没有过错。此人不益再出现在国舅面前,将此人押送到前军,交给李绩。告诉他,把此人编入先登死士行列,若是能立功生还,朕自有升赏,若战死疆场,朕也不会亏待他的家人。”
“诺。”副将领着长孙无忌的亲随,派人连夜将其送出营去,消失于夜色中。
这个夜晚好像没有尽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让人煎熬的一夜。
襄国公孟凡一夜未睡,长孙无忌心中更是惴惴不安,他心里总是莫名的有一种预感,预感到自己的计划最终会全盘皆输,太子的人选中,从此不会再有长孙家的血脉。
李世民忧心忡忡,一边怀疑着襄国公到底有没有党附,一边又思考着接下的战事。
朝廷之中所发生的那些破事,虽然可恨,幸喜已经安然度过。
只要在征辽期间,长安城中不再发生什么大的变故,他就已经心满意足。
至于谯国公之流的贪腐小事,等自己回京之后,自有定夺。
李恪原本以为,父皇这次一定会申斥四弟李泰。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长孙无忌的斡旋下,李世民最后不仅没有申斥李泰,反而写了一封回书。
嘉奖他借粮以及选派蜀王李恪遣送士卒至军前报效之举,于国有功,赏赐了他黄金百两。
李恪十分郁闷,又想找附马都尉孟凡诉苦。
不过,他很快发现,附马似乎有意无意的躲着他,不是在视察军情,就是在视察军情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