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机呀,你一直向朕力荐魏王,今夜,朕就让你看看,魏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李世民站立在街边大槐树的阴影下,面带微笑注视着近旁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颇为不服,拱手说道:“既然陛下已先入为主,定要搜罗魏王的过错,老臣倒以为,这王府的大门不进也罢。就由着陛下的意思,封蜀王为太子亦无不可。”
“你这是在说朕欲加之罪,还是怕朕进了这道门,真的看到了什么不该看到的情形,坏了魏王的名头?辅机呀,你还是不了解朕啦。朕当年何曾起过废立之心,实在是为天下苍生计,为我大唐万世之基业计,才不得不废了承乾。你也看到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将来也必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为何废除承乾,你我都能达成共识,不用李泰,咱们就会产生分歧呢?”
“说到底,朕知道你心底的顾虑。李泰是最后一个拥有你长孙家血脉,至今还有资格竞争太子之位的皇子。但朕要告诉你,你要以大局为重。任何有可能危害大唐江山社稷的皇子,都不可能成为帝国未来的君主。这一点是朕的底限。朕今天就要让你看看,你所推举的四皇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重重的握紧了随身佩戴的宝剑,长孙无忌明白,陛下的心志坚定,远胜当年。
这场东征高句丽的战争,让皇帝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大唐未来储君的重要性。
如果大唐将来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君主来带领,那么行将就木的高句丽帝国,就有可能再次死灰复燃。
大唐帝国的命运,又将迈入无尽的坎坷之中,两代人的努力,很快就将赴诸东流。
李淳风的那个预言犹在耳边,大唐到底会走向何方,将在三代君主的身上见分晓。
这尤其让李世民对于择储之事,更为重视。
为了不使李唐江山三代而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挑选一位文武兼备的皇帝,给他配备一套无以伦比的班底,尽自己所能,为帝国的将来保驾护航。
“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老臣无话可说,唯求陛下,不管今夜在魏王府中看到了什么,都不要动雷霆之怒,饶恕魏王一条性命。”长孙无忌深深的叹息一声。
他的心底,也莫名的升腾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以他本身的好恶,他本来就不太喜欢自己这个颇为自负的外甥,只是迫于无奈,又在韦贵妃的怂恿下,才想起长孙家的荣宠,决定扶保魏王上位。
但来自陛下的阻力越来越大,自己能够为魏王争取到留京监国的重任,已属尽心。
奈何烂泥扶不上墙,狗肉上不了台面,生性散漫的魏王李泰却好似并不珍惜这次机会。
春明门外关中义士事件,已大失圣心。自己好说歹说,才说服陛下,回京之后,合理品评魏王留京之日的功过,再决定太子的人选。
但陛下似乎是从哪里听到了风声,居然率领一百尉卫,快马加鞭,连日奔行数百里,带着他提前两天回到了京城。
此刻,凯旋班师的大军还在洛阳地界,而陛下就已经悄无声息的来到了魏王府门首。
陛下特立独行,出奇不意,把用兵之道,用在了对儿子德行的检验之上来。
恐怕普天之下,再也没有哪个皇帝能像陛下这样,对储位人选如此上心了。
但愿魏王能够看清自己的处境,这时候刚巧坐在书房里,读那些经国治世之道。
最不济,就算他此刻正忙于床第之欢,也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
子嗣昌隆也是君王的一门功课,目前的几个皇子中,魏王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魏王唯一的竞争者蜀王,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子嗣呢,而魏王已经有了三个。
或许陛下会考虑子嗣的问题,而最终选择魏王,也不尽然。
只要魏王能够过得了现下这一关。
皇帝略一挥手,尉卫们纷纷下马,蜂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