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大失所望,他还以为抓住了这小子的把柄了呢。
最少也能看到这小子脸上慌张的神色,也让陛下明白,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没有哪个王子,不想当皇帝的。
可他这一棒子,却好像抽在了棉花上,全无着力的地方。
这禁不住让他感到十分的沮丧。
李世民在旁边看得真切,差点笑出声来。
李恪对于如何处理李泰的问题,回答的中规中矩,无可挑惕。
长孙无忌抓不住把柄,只得另辟奚径。
“既然蜀王已经知道了魏王被贬,不知还有一事,蜀王可有耳闻?”
长孙无忌强装笑脸,看向李恪。
李恪佯装不知,陪着笑脸说道:“李恪不知,还请舅舅赐教。”
“我和你父皇商议之后决定,迎回晋王李治,让他入主东宫。别人都没什么意见,你父皇一心想听听你的想法。你父皇说,你生平之愿,只是想做一位大将军 ,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不想当皇帝。因此,老夫也有此提意。你父皇本来嘱意于你,既然你无心当太子,我们也不好勉为其难。”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一心想看李恪出丑。
好在李恪心中早有预案,不然还真有可能被这老小子震住。
李恪笑而不语,深深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又看了看李世民。
见李世民面带微笑的看着他,李恪立刻就明白了,这不过又是一次试探,一次可耻的试探。
没有哪个皇子不想当皇帝,李世民作为过来人,当年也不过是诸皇子中的一个。
他怎会不知身为皇子的儿子们心中所想。
只是这种想法,有的人不择手段也要将他变为现实。
而有些人却选择等待,等待时运的到来。他们深深的懂得,时运不济,即使强求也必不能得到。
时运一到,则尽人事,安天命,唯此而已。
长孙无忌显然不懂得这一点,他以为逼出了皇子们心底的那个小秘密,陛下就会不高兴。
陛下不高兴的是,有人不择手段,也要实现自己的野心。而不是那些怀揣理想,在规矩之内如履薄冰的皇子。
他们知道什么是大局,什么是时势。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
如今时势已经将李恪推到了东宫的大门前,只差这临门一脚,他如果再帮作矜持,那就有点做作的意思了。
李恪向来不是个性情犹疑之人,因此面对诘难,真言不讳道:“若以小子之意,九弟断不可回长安来,即使是复立四弟之位,也好过九弟回来。至于小子自己,父皇给的,儿臣不敢辞,父皇不给的,儿臣也定然不会强求。”
他言下之意是,九弟若是回到长安来,岂不是打了父皇的脸吗?
他干下如此有悖人伦之事,若父皇还能准许他回来,那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朝臣们定然要非议这个决定,不知道个中情由的,会说父皇当年错叛了晋王。
而知道个中情由的,定然又会不服九弟这种德行的人入主东宫。
因此,当年九弟做下那件事被抓包之时,就注定了他将来与东宫之位无关了。
长孙无忌弄出这种问题来,只会惹得父皇不高兴。
他明知这个问题会惹得皇帝不高兴,为什么还要执意出这样的问题来诘难李恪呢?
因为他知道,不管李恪如何回答,都绕不开这个问题。
如果他在自己父皇面前,直言了九弟的过失,那么必将不可避免的触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