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敢来与十五万人对阵。
对方主将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高延寿一时不能理解。
“来将何人,报上名来。”
高延寿帐下副将林虎挺枪上来,大声叫道。
“我乃大唐左武候大将军长孙无忌是也。”
“原来是唐国国舅驾到,本王有失远迎,不知唐国皇帝何在?何不出来相见。”高延寿纵马向前,眯起眼睛,果然看见对阵正是大唐的国舅爷长孙无忌。
他不久前才出使过大唐,对于长孙无忌当然是熟识的。
如今看到大唐的国舅爷,自然就本能的联想到了李世民。
据传,大唐皇帝李世民与他这个大舅哥好的只差穿一条裤子。
这两人向来都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
长孙无忌既然在此,那么李世民必然不会离得太远。
难道他们是想利用长孙无忌,诱我进入伏击圈,好一举歼灭我这十五万大军。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唐国的军力到底如何,斥候已经探查的清清楚楚。
早在他决定来援之前,就已经接到准确的奏报。
就算有出入,也不会差得太远。
仅就唐国的那点兵力,又要围城,又要设伏。那么设伏的兵力就注定不会太多。
顶了天两三万人,已经是极限,否则他们不可能撼得动安市城分毫。
但据安市城发出的求援信,参予攻城作战的唐军士卒们,却足足有五六万人之多。
除非是梁永忠慌报军情,不然情况大抵如此,不会有太大出入。
如此一来,站在对阵的长孙无忌就无法解释了。
如果他们不是来诱敌的,难道想凭这三千人打败自己不成?
高延寿正疑虑重重,不知对方是何意图之时,只听长孙无忌说道:“对面可是高句丽摄政王阁下?”
“正是本王,你有何话要说?”
“外臣见过摄政王阁下。我大唐皇帝此次命我前来,正是来劝阻阁下,不要与我大唐为敌。想我大唐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又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所缺者,唯天时尔。如今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弑君背主,擅攻邻邦,其倒行逆施之举已触犯天威,上天派我大唐皇帝天可汗前来,剿灭背主弑君之贼。你乃高句丽王族,理应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何故兴兵来助背逆之贼,岂非是非不明,善恶不分?我天可汗有言在此,若摄政王阁下肯归附我大唐,则天可汗愿立摄政王阁下为高句丽王,承继祖宗宗庙。则摄政王阁下上可对列祖列宗尽孝,下可安高句丽万千黎庶之心,岂非两全之策,望摄政王阁下好生思量,切莫错过这天赐良机。”
长孙无忌娓娓道来,不急不徐,颇有大将之风。
他久历战阵,自血与火中淌过好几个来回,对这种阵仗早已见怪不怪,自然是气定神闲,应付自如。
高延寿将长孙无忌的话句句听在耳中,长孙无忌话中,虽有狡辩之词,大体却还算真诚。
最起码,他相信李世民对他的招揽之心,也相信李世民开出的条件最终可以兑现。
但到时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个拥有实权的高句丽王,那可就两说了。
就像慕容氏的吐谷浑汗国一样,大唐朝廷如果拿下了大高句丽,则从此以后,高氏王族不过是大唐天子的一个附庸罢了。
指不定哪朝天子看高句丽王不顺眼,要废掉这个番王的名号,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哪有自己强权在手,一言九鼎来得痛快。
更何况,大唐是真的要来替高句丽王清君侧的吗?如果真是如此,又何必每降一城,立刻就把他们划入了大唐的版图呢?
借口,全是借口,李世民当我是三岁小儿嘛?
当日我自长安返回之际,就已与大唐朝廷再无瓜葛。
大唐辱我高句丽太甚,今又无故犯我疆界,本王身为高氏皇族后裔,怎能轻易饶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