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眼中闪现出强烈的杀意,奋然登车,率领众曲扬长而去。
在路不只一日,众将官晓行夜宿,穿州过府,不一日已到了京师长安。
长孙无忌将陛下驾崩的消失传至朝野,京师震动,东西两市罢市三日。
太子亲自设灵祭奠,伏地痛苦,皇亲国戚及百官人等在太极殿外跪成一片,哭声震天。
当晚,太子入主甘露殿,太师长孙无忌蒙太子诏见,紧随其后。
甘露殿中,太子眼角的泪痕兀自未干,回身紧盯着长孙无忌道:“舅舅,父皇崩驾之前,可有话要留给本太子?你是父皇身边近臣,又是至亲,望如实相告。”
长孙无忌跪伏于地,由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高举过头,声音哽咽的说道:“太子能叫微臣一声舅舅,微臣感激涕零,敢不用命?此是圣上临终之前,托付老臣转呈太子之书信,请太子亲启。”
“舅舅请起,舅舅远途劳累,请坐下说话。”
太子李恪话音刚落,就有个小公公转过屏风来,搬来一张椅子。
长孙无忌张眼一望,正是皇后身边的公公小顺子。
“劳烦顺公公。”长孙无忌识趣的奉承了一句。
小顺子赶忙笑道:“太师折煞奴才了,奴才侍候国丈,原是应该的。”
长孙无忌这才想起来,陛下已将自己女儿赐婚太子,腰杆顿时又直了一些,心安理得的坐了下来。
与此同时,李恪已然拆开了父皇的亲笔书信。
展信细看,只见上面写道:“皇儿李恪见字如晤,朕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今将我李唐江山托付你手。你生性果决,颇有为父当年英风,朕并不怀疑,你有继承大统之决心。
只是你少不更事,于太平年景长大,不知朝政之艰难,不识战事之残酷。令朕甚为忧心。朕本欲在有生之年平灭高句丽,替你荡平天下,使你能够坐享其成。又恐你不识战事,误了我大唐万里河山,亿兆百姓。
新君登位,向来难以服众,必有位高权重之大臣肆意发难。若想让他们对你心悦臣服,你自己没有功业在身,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不管自己懂不懂武事,都急不可耐的开缰拓土的原因所在。
因此,朕才将平灭高句丽的功劳让给你。朕相信,有太傅孟凡的红夷大炮相助,凭借你个人的能力,一定能够完成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朕已发下誓愿,新君不建立功业,朕之灵柩不入太庙。就是想要激励你,尽快覆灭高句丽,高句丽灭,则百济,新罗俱不能存。有此功业在身,你方可坐稳大唐江山。
红夷大炮已经造成,高句丽国不可不灭,更不可缓灭。皇儿谨记朕之嘱咐,则我大唐百年之内,当无忧矣!
太傅孟凡,朕已替你委他予重任,命他统领三军,助你平辽。
平辽之后,是杀是留,你一力作主。杀,不可无正名,不可动其家人。留,不可再委以一军主帅之权利。可于智计之上多咨询他的意见。
太师长孙无忌是朕至亲,将来更是你岳父,此人三朝老臣,可委以重任。
总之,内事不绝,可咨询太师,外事不绝,可咨询太傅。
二者不可偏颇,杀其一,必杀其二,留其一,则必留其二。
天子驭众,贵在制衡,望太子体察朕之良苦用心。
此外,朕希望你每遇战事,一定要御驾亲征,不可假手他人。
这样你才能了解你手下将领的脾气,并与他们同甘共苦,自然而然的培养出生死与共的君臣之谊。
只有如此,方能稳固军心,使我大唐边界长治久安。
今父皇随信特将太傅赠朕之周天舆图转赠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