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现在的事情虽然不多,奏疏也相对较少,很多地方的奏疏根本就进不来长安城,但是终归有一些事情需要尚书令拿主意的。
比如赋税的问题,比如世家子弟的事情,比如劝农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尚书令来拿定主意。
对于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王允倒也乐在其中,或者他本身也有一种权力欲望,历史上的王允就因为诛杀董卓而独揽大权,满足了他的权力倾向,但是现在的王允却没有那般野心,或者说野心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没有多少权臣是一开始便滋生了权力欲望,而是实力地位达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想做权臣的想法,比如曹操,他最初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做大汉的将军,比如王允,他最初的想法也只不过想诛杀董卓,然而,等他们实力和地位达到了一定程度,心中的野心也膨胀了。
张明并没有给王允野心膨胀的机会,他在诛杀董卓之后,便迅速收拢皇甫嵩和吕布的军队,从那时起,王允就已经失去了做权臣的机会,当然,也许王允根本就没有做权臣的想法。
此刻的王允正在尚书台与尚书仆射士孙瑞还有六名尚书正在召开会议。王允坐在上位,士孙瑞作为侧边,其余六位尚书分做两边,一边各三人。
“各位尚书,我今天召各位前来,主要是商议赋税的问题。”王允清了清嗓子说道。
“各位一定知道,这次战争,三军已经获胜了,所以可能需要大量的犒赏,如今朝中虽然不缺钱粮,但也要考虑有备无患,所以各位觉得是该加税还是降税?”
汉朝的体制下,很多重要事情,尚书之间先有个统一意见,然后再汇报给皇帝,当然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保留,等待上朝的时候再说。
这种方式下,在朝廷之上,尚书之间不会出现太大的冲突,有利于尚书台的稳定运行。
“我觉得应该减税,长安的赋税由于董卓的擅权,导致之前已经加到了无可再加的地步,若不是陛下主动拿宫中之粮发给百姓,恐怕很多长安百姓便会饿死在家中。”尚书杨瓒说道,他一贯正直,董卓在位期间,都敢顶撞董卓。
“我赞同此说法。”
“我也赞同”
“我也赞同。”
“我觉得暂时不要动赋税。”士孙瑞沉思后说道。
王允看着坐在一侧的士孙瑞,不解的问道“各位尚书都赞同减税,你为何觉得不要动赋税?”
“长安城刚经历战乱,虽然已经获得了大胜,但军队比起之前却更加多了,以前只有董卓部下的三万部队,吕布的军队常年在外,不靠长安赋税养活,而如今皇甫将军手下有四万军队,吕将军手下有两万,还有新兵营一万军队,宫中还有禁军五千,维持比之前还多的军队,需要的钱粮又怎么可能少。”士孙瑞说道
“你的意思是减少军队数量?”王允回应道。
底下的尚书都不敢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敏感了,谁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皇帝为什么保留这么多军队,看似陛下是为了保住长安城,才征募了这么多士兵,但实际上,保卫长安城哪里需要这么多的士兵,尤其是徐荣和李蒙,王方未攻城便已经撤走的情况下。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长安城的危机还没有彻底解除,所以必须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现在关东一带还有杨奉的白波贼在谋乱,三辅地区还有很多的羌人群体未能收服,所以军队暂时还不能解散。”
“既然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还想减少赋税,那怎么可行?”士孙瑞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君荣说的也有道理,既然如此,各位还有其它意见吗?”既然士孙瑞给所有人找了个台阶下,那王允便不必追问了。
下面的六位尚书,除杨瓒以外,其余都支持不减税,实际上,减税和不减税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毕竟他们都不用交税,何必非要提这个棘手的建议。
“好,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原封不动,那么我便批示不动赋税了。”王允说道。
赋税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的事情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听说之前陛下曾经来过尚书台,陛下曾经问过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是宫中的奏疏为何只有此间奏疏的十之一二,当时我不在,所以没法回到陛下这个问题,如今我既然来了,自然是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们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还要敏锐,上一个问题涉及到的赋税至少还只是日常事务,无论增加还是减少,跟这群人其实都没关系,但这件事情却跟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身为尚书,自然明白尚书权力之大,就是在于批阅奏疏,然后交予下面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剔除掉很多对自己不利的奏疏,上呈对自己有利的奏疏。
甚至于很多大将军都要加录尚书事,比如霍光,就是因为尚书的权力太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三公。
正所谓利益所得者都不会背叛阶级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几乎有着同样的观点。
“我认为陛下年龄还小,尚且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而且陛下也没有跟着太傅学过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我们先帮助陛下把一下关,不至于陛下被奸人所耽误。”尚书郑公业说道。
“陛下毕竟今年才十岁,这般年龄正是读书的时候,处理政事实在过早。”尚书杨瓒说道。
其余的尚书一个个都发表的意见,最终的结论是陛下年龄太小,而且也没学过处理政事,所以暂时不宜亲政。
这倒也符合王允的想法,他虽然没有当权臣的野心,可维护尚书权力的想法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