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老臣觉得还是沿用过去的太学选人制度较为合理。”杨彪说道。
过去的太学,在选人时,一般有三种途径,分别为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员,皆可遣子受业;郡国所举高材明经者,亦有国家所试明经下第者;郡国学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经地方选送可入太学。
当然虽然规定的这么严格,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是花样多种。
以至于在汉顺帝时期,太学生一度达到了三万余人,这些太学生甚至将太学作为自己的家,长期的居住在此。
“太傅,朝廷养不起这么多太学生。”张明反对道。
虽然太学生有一部分可以自费,但是通过官方途径进来的太学生都需要朝廷来养育,可如今的朝廷怎么可能养的起上万的太学生,更何况这些太学生生活消费水平远高于普通人。
杨彪并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如今的朝廷不比当年,重启太学可以,但是想要跟以前一样的规模,那简直就是想要朝廷死。
“陛下,不如提高选拔标准,这样的话,各地派遣过来的太学生数量就会变少,到时候,朝廷应该就能够养的起了。”杨彪提议道。
对于杨彪而言,杨氏四世三公,无论标准有多高,杨氏之人都可以轻松进入太学。
“不行,朝廷招收太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选用天下的人才,如果过度提高标准的话,那能够成为太学生的人岂不是大大减少,更何况,如果各地战乱频繁,路上很不安全,标准太高的话,想要前往朝廷的学子岂不是更少。”张明再次反对道。
杨彪又提出了几个方案,不过基本上都是在标准上做设计,要么是过低,要么是过高,总之都被陛下反驳掉了。
“陛下,恕老臣愚笨,老臣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挑选太学生了。”杨彪叹息道。
“朕有一想法,太傅且听来看看。”张明缓缓说道。
“如今无论是提高选拔标准也好,还是降低选拔标准,选拔的权力都在各地州郡的州牧,郡守手中,然而太傅与朕心知肚明,各地的州牧,太守绝不会配合朝廷的选拔标准。”张明无奈的说道。
杨彪点了点头,他之前的确忽略了这一点,过去的太学生都是各地的世家,豪族以及地方官吏推荐而来,虽然有朝廷的标准制约,但选人的权力却在地方手上。
若是过去朝廷强势的时候,地方州牧,刺史,太守等人自然不敢过分乱来,但是如今朝廷弱势,先不说地方诸侯会不会继续把人推荐给朝廷,即使推荐给朝廷,这些推荐的人愿不愿意来也是个问题。
“陛下,臣知道此事不太好办,不如就将太学入学门槛仅限制在司隶校尉部。这样的话,可以避免诸侯派人混入太学,从而破坏太学。”杨彪谨小慎微的说道。
经历了董卓乱政以及牛辅叛军围城两件事之后,杨彪明显要更加务实一些,如今各路诸侯都已经几乎不派人前来朝廷述职,可以说,基本等同于半分裂了。
“不可,朝廷若做出这样的事情,就等于主动隔绝了天下的人才,到时候,反倒给了地方诸侯把柄,地方诸侯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在其掌控的区域内培养学子,培养官员,彼时,大汉就真的完了。”张明反驳道。
“是,陛下,臣差点误了大事。”杨彪擦了头上的冷汗说道。
杨彪虽然是朝中百官之首,但想法却不够全面,或许他的确能够看到许多细枝末节,但却受限于阶层的影响,提的建议往往都是浅尝辄止,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杨彪的建议虽然务实,但却进一步加剧了其它地区世家,豪族,官吏的离心,这对于将来大汉想要收服地方,简直是南辕北辙,远走越远。
“朝廷需要务实,但不能太务实,朕知道太傅一心为国,所以朕不怪太傅。”张明心平气和的说道。
沉默了半天之后,杨彪主动问道。
“不知陛下有何良计?”杨彪不再主动提议。
重启太学这件事情,做好了对他帮助不大,因为杨家世代公卿,无论朝廷采用什么样的选人制度,杨家都有办法进入太学。但是重启太学这件事情,若是做不好,那他就要背最大的黑锅。
虽然杨彪与人和善,但毕竟已经是百官之首,想要寻他麻烦的人,多如牛毛,所以能不要惹出麻烦就不要惹出麻烦。
张明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与杨彪整整交流了一个下午,多次反驳杨彪的想法,就是不断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尤其在现在的这个局势之下,做不好是要背黑锅的。
“太傅,你看这样如何。”
“以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令,号召天下所有的学子都来长安。”
“以太傅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定考核标准,只有达到标准的学子才可以成为太学生。”
“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天下学子都可以来长安求学,重启太学,又通过三公九卿的考核标准,限制住了太学生的人数。”
其实这一套方案相当于将选人的标准从地方的手上放到了朝中三公九卿的手上,比起过去而言,这一套方案其实更有利于三公九卿塞人,甚至比举孝廉制度更方便了。
至少举孝廉还需要当地的各种证明,还需要百官与地方官员共同做出不少努力,才能塞入自己的人,现在好了,全部拉到朝廷再选,更利于朝中三公九卿做手脚了。
对于陛下的计策,杨彪思考再三,也提出了他的疑问。
“陛下,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草率了?”杨彪问道。
过去的推荐方式是非常复杂的,甚至还需要推荐信,因此过去想要进入太学,或者想要入朝当官,都需要非常麻烦的手续,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名声。
“特殊时期用特殊办法,如今朝廷虽然想要重新用过去的方式重启太学,但是地方诸侯不会配合,朝廷自然也无计可施。”
“朕的方法虽然粗糙,但是有以太傅为首的三公九卿的配合,朕不相信所选的学子比地方选的差。”张明说道。
张明不经意间,还夸了一下杨彪为首的三公九卿,他之所以将选人的权力交给三公九卿,就是因为这件事情需要文官集团的配合,否则他的想法只会寸步难行。
张明其实并不在乎谁来选人,他在乎的是这些人能不能被骗进长安,如今全国各地隔绝,不管是有才的,还是无才的,都会被当地的诸侯首先征用,这才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朝中无人可用。
简而言之,重启太学只不过是招贤令的变种,而且还带上三公九卿,即使是世家,也不愿意拒绝,毕竟谁不愿意自己的党羽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