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杨杨理解了自己的解释以后,徐鹏举对她问道:“如此,杨小姐是否愿意为本世子担任这主编一职。”
杨杨没有犹豫,当即道:“若能帮上徐公子,杨杨定当尽力而为!”
见杨杨同意了,徐鹏举又与她商量起了那些记者的人选,以及其他各项情况。
实际上,记者可以从难民营中选拔,挑选一些机灵些的孩子,就去街头巷尾留意一些市井之间发生的趣事,记录下来并且口述给其他能够识文断字的人。
由其将这些事情记载并且递交给杨杨。
不过这些东西也仅仅是民间趣闻。
而要创办日报,光是民间趣闻是不够的,还得有一些关乎整个国家的大事。
就比如若是高丽抗倭大胜了,便可写入日报之中,用以振奋民心。
而若是朝堂上出现了什么改革,亦可记载下来第一时间让百姓知晓。
当然,这些就需要更多的人手了。
好在杨大学士自从撰写完农书以后,就深受梁皇信赖,所以有不少朝堂的官员希望巴结上杨大学士。
所以关于朝堂之上的信息,可以从这些人的口中获取。
信息的来源不成问题,可关于日报的定价,杨杨与徐鹏举之间却产生了争议。
“一文钱一份?徐公子,这个定价可是连纸张油墨费都不够呀!”
徐鹏举解释道:“关于纸张,我在闽地得到过一份改良过的纸张配方,可以降低三成造纸成本。”
“而油墨,由松烟、煤烟以及鱼胶所构成。其中煤烟可以从无烟煤产业中获取,鱼胶可以从鲸鱼身上获取,唯一耗费较高的便是那松烟了。”
杨杨继续道:“可就算如此,那成本也已经远超一文钱,更何况世子你还没有算上印刷成本!”
徐鹏举对此也是了然:“印刷成本亦可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活字印刷,只是前期打造一份活字会麻烦一些,后续便只需费些人工以及纸钱墨钱,无需重新刻板。”
随即,徐鹏举又将他得自洋人的铅活字技术叙述了一遍。
到这里,杨杨才勉强点了点头。
“可是徐公子,你这般亏本创办日报,是为了什么呢?”
“亏本?不不不!创办日报不仅不会亏本,而且还能为你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徐鹏举反驳道。
“收入?可这报纸没销售一份便会亏损几文钱呐!”杨杨不解道。
“靠买报纸自然是赚不得什么钱的!”徐鹏举不紧不慢解释道:“不过我们有赞助商掏钱!你可记得推广红薯一事?”
杨杨便将徐鹏举之前的表达重复了一遍:“自然是记得的,世子之前曾言,让人写文赞扬红薯味美高产,百姓便会对其趋之若附!”
徐鹏举道:“这就对了,红薯是这样,其他东西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