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国闻听此讯,朝野震动。
在帝党一派的不断敦促下,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终于不得不忍痛退兵。
同时,在国王高建武的坚持下,派遣使团一同赶往长安,与唐国修好。
高建武深悔听信渊盖苏文的言辞,以为进攻大唐,开疆拓土的机会来了。
因此,他才答应了渊盖苏文所请,大军压境,准备对唐国用兵。
哪曾想,高句丽的军队还没做好进攻的准备,唐国那边就已经开始与松赞干布谈起了和议。
松赞干布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客人,甚至还准备前往唐国,迎娶公主。
很显然,松赞干布一手打,一手谈,彻底把高句丽给出卖了。可笑的是,自己的莫离支还信誓旦旦的向自己鼓吹,一举灭唐的机会到了。
如今局势如此,高建武如坠冰窟。只想尽力修复与唐国的关系,不要引火烧身才好。
高句丽国使团代表几乎与吐蕃国使团同步来到长安。
只是这次带队而来的,却并非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
他因错误的预判了吐蕃国赞普的诚意,而在高句丽朝堂上暂时失去了威信。从而让帝党一派占据了上风。
而让帝党有了出使唐国,促使两国和议的理由。
高建武亲自指派了自己的亲侄子,手握重兵的北部傉萨高延寿为使,梁孝仁为副使,出使唐国。
高延寿是高建武手中难得的一张王牌,不到迫不得已,他是不会轻易祭出的。
如此也可看出,这次高建武与唐国达成和议的决心。
在任命高延寿为使的过程中,莫离支渊盖苏文罕见的没有提任何反对意见。
若说他因为误判了吐蕃赞普的诚意而有所愧疚,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渊盖苏文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愧疚这个词。
他心里到底在酝酿着什么更深的阴谋,高建武及帝党一派却一无所知。
即使有那么一两个言官,曾经提醒过高建武,让他小心渊盖苏文背后的冷箭。
但皇权与相权已经彼此和平相处了百年,高建武怎么也不会相信,渊盖苏文会在如今舆论处于下风的时候,对皇权动手。
虽然高延寿出使唐国,不在国中,但三十万摩羯兵,却依然在自己掌控中。
高建武不认为渊盖苏文会冒着分裂国家的风险,对皇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一晃眼,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当唐王李世民收到吐蕃使团与高句丽使团同步到达长安的消息时,龙颜大悦。亲自派太子李承乾迎接高句丽使团,蜀王李恪迎接吐蕃国使团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