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要再自责了,事已至此,朕正要跟你商量这件事。”
李世民扶着长孙无忌进了茶室,命人奉上香茶,君臣坐定。
长孙无忌这才恢复了神智,拭去脸上的眼泪,认真的等着陛下开口。
他此来,也正是为了储君之事。
昨晚,他怂恿李泰将手下的言官都改投了蜀王李恪。
哪知道这些人去了蜀王府后,却连蜀王的人都没有见到,就被连人带礼物给请了出来。
蜀王虽然年少,却极有城府,远比他想象的要老辣的多。
他原本以为,以蜀王这种一直游离在权利之外的王爷看来,官员们的投靠是极其难得的,哪里还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哪里知道,蜀王还就把这些人给打发了出来,不得不令长孙无忌对其刮目相看。
今日早朝之上,言官们一致上书,共推蜀王为太子,也正是他在暗中授意的。
他的目的,是想把蜀王架在火上烤一烤,如此一来,也好观察观察陛下与百官的看法。
百官的看法,长孙无忌在朝会上已经看得分明。
除了岑文本等几个前朝勋贵之后外,朝堂上,百官对蜀王继任太子之位并不太热情。反而有很多人仍然认为魏王才是最佳人选。
这些人,大部分是因为对蜀王并没有过多的了解,蜀王除了在吐蕃一役中表现出众,吸引了一部分人的目光之外,其它的事迹就乏善可陈了。
尤其是他的出生,更加令很多臣工们并不看好他。
蜀王的母亲杨淑妃,是亡国之君杨广的女儿。蜀王就是杨广的外孙。
光是这层关系,就令很多官员对于举荐他心生畏惧。
这是政治立场问题,当年唐国公李渊起事之后,隋炀帝杨广就令当时的大兴城留守阴世师掘了李家的祖坟。
再加上齐王李佑谋反,似乎跟李恪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虽然事后证明,李恪并没有亲自接触过李佑派到长安来的使者。
但这件事坏就坏在它提醒了陛下,如今长安城中依然还有前隋的余党存在。
在这个节骨眼上,跟国舅爷站在一起,总是没有错的。
所以今日早朝表面上看是蜀王李恪站了上风。
实则,消息一向灵通的朝臣们,早就知道了这是魏王李泰在身后耍的手段。
也知道了国舅爷长孙无忌已经别无选择,要转而扶持魏王了。
“辅机啊,今日早朝之事,你怎么看?”李世民正视着对面的大舅哥,脸上恢复了庄重的神色。
长孙无忌心中一凛,谨慎的抬头说道:“陛下是指早朝上有人主力立蜀王李恪为太子之事吧。”
“正是,对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