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还记得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否?”长孙无忌忽然问道。
李世民道:“当然记得,他是侯君集和太子的死党。朕记得,这次太子谋反,他就是十六卫中的骨干成员,若非十六卫中忠于朕的人居多,朕险些就命丧此人之手。此人现已交付刑部依律处决了。你怎么忽然提起他来。”
长孙无忌道:“陛下还记得他在太子谋反之前,就曾上过一封奏疏?”
“记得,他在奏疏中说: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朕还记得朕当时答复他,朕知道他的意思,朕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朕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
话还没说完,李世民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吃惊的抬头看向长孙无忌。
自己这个大舅哥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想要告诉他,蜀王李恪并非嫡子。李世民心中即好气又好笑。
长孙无忌低头不语,任凭陛下心潮起伏。
李世民觉得自己早就应该明白大舅哥的心思才对,对他支持立嫡子的主张,根本用不着这么吃惊。
他是观音婢的亲哥哥,当然会誓死支持观音婢所生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嫡子之中,如今就剩下一个魏王李泰。
但李泰的言行,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李世民每每想起,都替其它皇子们忧心忡忡。
尤其是长子李承乾,废除他虽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说实话,李世民却不想杀这个儿子。
他虽然愚钝,但谋反却非他本意,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立李泰,就极有可能让其性命不保。
“难道李恪就不能当太子吗?此儿英果类我,甚得朕心。他虽然不是你亲外甥,但杨妃既无兄弟,也无亲戚。朕让恪儿认你作亲舅舅,又有何妨?将来你一样是当朝国舅。”李世民颇有些气恼的说道。
长孙无忌起身跪伏于地道:“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陛下,血浓于水啊。陛下你想想,阴氏兄妹打小就在秦王府中长大,陛下您还娶了阴弘智的妹妹为妻,并将其封为德妃。可谓恩宠不衰,那阴弘智感恩戴德吗?他一有机会,不还是里通外国,串通高句丽意图谋反,反而害了齐王殿下。他一心还想着太上皇灭阴氏满门的仇恨。前车之见,不可不察呀,伏愿陛下三思。”
李世民铁青着脸,本来还寄希望于能从长孙无忌这里,得到储位人选的正确建议。看来,长孙无忌已经打定了主意,要维护他长孙家的尊荣了。
那谁来维护李唐江山的尊荣安泰,万世不易?
长孙无忌的狭隘,让李世民忽然明白,利益高于一切,即使是亲如兄弟,到了利益面前,也常常自说自话。
他对于李恪的怀疑,反而又淡了几分。
但事实摆在眼前,长孙家不支持李恪,李恪就很难安稳的坐在太子之位上。
换句话说,说服不了这位大舅哥,就没法让李恪顺理成章的入主东宫。
“那依你之见,青雀才是更为合适的人选?朕可是记得,你一向不喜青雀,说他人浮于事,太过奢华。”李世民笑着说道。
长孙无忌道:“魏王虽有这些毛病,却无伤大雅。他出生于盛世,从没见识过创业的艰辛,因此才会养成奢华的习惯,这倒也无可厚非。除此之外,青雀这孩子文才风流,又颇通政务,倒是个不可多得的理政之才。如何不能担下储君重任?老臣敢担保,魏王作了太子,一定不会比承乾差。只要陛下稍加调教,他将来会是一位明君的。”
长孙无忌说的倒也不错,魏王李泰除了权利欲过盛,有些不知收敛之外,对于政务倒着实有些见识。这也跟他喜欢结交文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世民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看来短时间内,是无法说服自己这个大舅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