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征伐高句丽之前,太子的人选必须确立。
立李恪还是立李泰,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世民皱眉苦思,忽然想起襄国公孟凡当日所言。
听其言观其行,方为周全。人之天性难改,青雀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浮于事,朕倒要看看,假使真的给了他太子之位,他又当如何。
“辅机呀,大战在即,东宫储位又关系国本,不可轻易废立。那便依你之言,先让魏王监国,你看如何?”李世民笑着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眉梢微露喜色,抬头道:“陛下的意思是,先下了废太子的诏书,然后让魏王监国?”
“正是,如果魏王这次能够胜任监国重任,朕回京之后,就封其为太子。如若不能,再择其它人选时,你可不许再横加干涉。”
“陛下圣明,老臣遵旨。”长孙无忌心内暗喜。
看来陛下对自己还是十分看重的,因此才愿意给魏王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何等重要,但愿魏王殿下知道珍惜。
他现在就想离开甘露殿,去向魏王通报这个好消息。但还有一件事,关系重大,必须先探探陛下的口风。
留魏王监国,就必定会有一位辅国重臣。
“既然陛下已有决断,老臣愿留下来,辅佐魏王监理国政。”长孙无忌自告奋勇,起身请缨。
李世民抬手示意他坐下,笑着说道:“辅机啊,你只关心着你的外甥,难道朕御驾亲征,你就放心得下吗?你是朕得左膀右臂,朕离不开你呀。朕已经想好了,此次御驾亲征,还要着你伴驾。至于辅国之臣,朕心目中已有合适的人选。”
“不知陛下选择何人辅佐魏王。”长孙无忌心里七上八下。
这个辅国之臣的轻重,很可能就关系着魏王的去留。
如果由他自己来任这个位置,不敢说一定能让魏王入主东宫,最起码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差池。
但换成其它人,那可就不一定了。
这个人一定得是真心拥戴魏王之人,还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还要能使群臣信服。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了。
如果魏征没死,他倒是个最为合适的人选,房相自然也要跟随陛下御驾亲征。
每次陛下出征,房相都是后勤总管,没有房相,陛下就不会出长安城。
剩下的这些人中,岑文本明里暗里都向着蜀王,是绝对不能用的。
其余马周等后进贤臣,虽然颇通政务,却资历尚浅,难以服众。
“我姐夫,附马都尉柴绍,你看他如何?”李世民笑着说道。
“谯国公啊!”长孙无忌心里咯噔一声。
陛下的心可真大,这位谯国公谁人不知啊。他勇武过人,又极为自负,于人情事故方面颇为通达,在朝中人缘很好。
但此人没什么原则,放任自流,出了名的好酒好色,对政务更是一知半解。全凭着在朝中多年的人脉立身。
如果让其监国,就不敢保证他会不会把魏王带偏,使魏王白白错过了这次大好的机会。
这位谯国公可不是第一次作为监国重臣了,上次陛下幸驾洛阳,就是由他负责辅佐太子。
结果,太子与侯君集谋反,齐王的奸细渗透进了东宫,这些他都全然不知。
若不是皇帝提前得到消息,防患于未然,可就要着了侯君集的道了。
让这个人作辅国重臣,还不如没有。
太子谋反,柴绍作为太子少师,监国重臣,本当受到牵连。
但陛下念其老迈,又有很多官员替他求情,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