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似懂非懂。
不过看附马都尉胸有成竹的样子,这件事似乎十拿九稳。
难道说,附马手中捏着魏王泰和晋王治的什么把柄,没有告诉自己?
李恪心里虽有一万个问号,却知道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
既然附马给自己打了包票,自己乐得悠闲自在。
二人又谈论了一回,便在店里住下。
第二日一早,李恪回到长安之时,满朝的文武似乎都已找到了各自的主心骨。
一部分人投靠了国舅长孙无忌,一部分人投靠了魏王李泰。
只有自己的蜀王府门可罗雀,没有一个人问津。
李恪心里虽然有些失落,更多的则是对附马都尉的期待。
早朝之上,群臣果然都异口同声的向陛下讨要说法。
东宫废立之事一日不定,百官之心就一日不安。
但奇怪的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陛下却避而不谈,只将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局势,拿来问百官作何主意。
百官的心全在储位之上,哪里有心情关注高句丽的事。
只有像孟凡这样的聊聊几个朝臣,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退朝之后,李世民果然分别召见了几位重臣,一一询问了他们对储位人选的看法。
轮到襄国公孟凡时,已经是六位。
“孟卿对朕的几个儿子,有何看法?”李世民开门见山。
孟凡道:“魏王雅致,晋王勤学,蜀王豪阔,陛下几子,都是人中龙凤。”
“不知襄国公是喜欢哪一位?”李世民看似漫不经心,心里却明镜一般,关注着每一个不同的回答。
孟凡毫不掩饰的说道:“蜀王。”
“哦?”李世民吃了一惊。
前面的六位朝臣,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齡等,都没有明确表达喜欢某一位皇子。
没想到襄国公却毫不避讳,直言相告。
“朕也十分中意自己这个儿子,此儿英果类我,颇有朕当年的风采。”李世民顺着孟凡的话,夸赞了几句。
孟凡笑道:“不然,蜀王虽英明果敢,却比不得陛下当年。微臣喜欢他,只是因为性格使然,倒没关注什么储位之争。蜀王是最不可能成为太子的人选,他身上流着前隋皇族的血脉,臣只是喜欢他的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蜀王李恪岂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世民大感意外,心想朕找你来,就是向你询问储位给谁最合适,你却大谈个人取向。
“那以襄国公度之,谁当这个太子与国有利?”李世民直接点题,心想看你小子还要怎么回避。
孟凡道:“微臣常闻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当太子的人,当然要德行最好的那位方能胜任。”
立君先立德,当年的李建成和如今的李承乾,都是因为德不配位,最终才走向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
孟凡的话引人深思,李世民深以为然,心中暗暗打定主意,要好好考查考查三个儿子的德行,再作定夺。
如今诸子之中,魏王李泰最炙手可热。
李世民决定,就从李泰开始。
送走了襄国公,李世民换上一身便装,带上两个侍从,悄然由安喜门出了皇城,朝魏王府而来。
到了魏王府门口,府兵正要报进去,却被李世民的两个随身护卫挡了下来。
几人守在门口,李世民则一个人信步进了王府内。